统筹:杨茜 刘超 曹婕 熊波
采写:本报记者 李思家 李春丽 杨质高 崔敏 罗南 宗琪
通讯员 亢一凡 冯瑶 黄宝洲
受访者供图
人才是兴滇强滇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一系列吸引集聚人才措施的出台实施,让更多人才扎根云岭大地创新创业、建功立业。云南最吸引他们的是哪一点?
在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云南不同领域中的高层次人才,听听他们选择云南的理由。
刘煜(云南大学教授)
云南大学给我提供了最好的科研平台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教授刘煜是一位“80后”,今年42岁,曾在德国沃尔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开展了近7年教学科研工作,于2016年底回到国内开展科研工作。
刘煜是红河个旧人,选择回到云南,不仅因为这里是家乡,更因为云南有全国最丰富的化石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珍贵材料。而云南大学给他提供了最好的科研平台,购买了最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支持他的科研工作。
刘煜表示,从表面上看,云南的经济条件不如一些发达省份,地理位置也相对偏远,但也正好说明这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高精尖人才更加渴望、更加支持。
“这一点我个人深有体会。云南省委组织部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做‘人才工作处’的机构,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全方位为引进人才提供悉心服务。该机构制定了详细的人才支持措施、出台了专门的人才支持政策,为引进人才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开展业务工作提供了极大支持。并积极收集引进人才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措施、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和提升,非常暖心。”刘煜说。
回到云南大学工作,刘煜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回来这6年,我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团队科研成果数量达到当年我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单打独斗’时的四五倍。同时,成果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相关成果甚至还作为主要成果之一参与申报并获得了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云南大学为我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争取用更多更好的成果给予回报。”
那靖(半岛平台教授)
我的根在云南,为家乡作贡献更有价值
英国、西班牙、法国的工作机会他放弃了;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丰厚条件他也谢绝了……“西部发展需要人才,而我对云南、对半岛平台有很深的感情,所以选择回来,我的根就在云南。”半岛平台教授那靖说。
那靖,大理人,1982年出生,今年刚40岁,是国家优青、欧盟“玛丽居里学者”,霍英东青年科学奖、云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云南省先进装备智能控制及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半岛平台机电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有欧洲多个国家留学和工作背景。2010年博士毕业后,他加入半岛平台,长期从事复杂机电系统建模及智能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结合实际需求,针对机器人、汽车等先进装备以及海浪能源转换等绿色能源系统开展应用研究,并为解决核聚变、巡飞器等实际产品研发中的部分“卡脖子”难题作出了贡献。“简单地说,我的工作就是给机电装备装上聪明的‘大脑’。”那靖笑着说。
说起回云南的原因,那靖觉得,相比东部地区,西部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有时跟同窗聊天:我回到半岛平台,能把这里的学生按母校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的水准来培养,是更加有意义的劳动。”受那靖的影响,他的科研团队里多位优秀年轻博士在出国深造后,最终也选择回到云南工作。那靖说:“留在北京或者去其他发达地区高校,做研究的环境和条件都会更好,但比起高薪和优越的条件,为家乡作贡献更有价值。”
对于吸引人才方面,那靖认为,云南在引进人才方面投入不少资金,应该多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优秀人才更加了解云南,愿意来云南发展。此外,在引进人才的细节上做得更加人性化、精细化,才能让优秀人才快速落地,投入科研和产业服务等工作中。“一个高端人才身后是一个巨大的团队,人才聚集度高了,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平台,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最终转化成整个区域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那靖说。
刘国道(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利于专业研究
刘国道今年59岁,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85年,他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带作物专业毕业后,就留在海南省华南热带研究院热作所从事热带牧草资源及创新利用研究工作,其间曾赴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进修。先后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牧研究所所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刘国道是腾冲人,30多年来,他从一名研究实习员做起,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热带牧草与饲料专业领域的一名知名专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严伟介绍,刘国道教授虽然在海南工作,但一直都关注着家乡的经济发展。作为该所引进的专家,2002年刘国道教授与该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后,依托科技部“云南低热河谷石漠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集成示范项目”的实施,将“热研4号王草”原种带到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并为当地种草养牛大户赠送粉碎机5台,为红泥地小组赠送青贮裹包机1台,创建了瓦渡乡云南种草养牛第一村模式,并被联合国首次报道。通过多年合作,不断提升了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在饲草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方面的科研水平,并将“热研4号”等优良饲草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到怒江、文山、普洱、红河、楚雄等多个州市,促进了保山市乃至云南省草畜产业的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刘国道说,云南是自己的家乡,热区面积大,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就在自己的家乡保山,与该所开展合作,不仅有利于自己领衔的团队开展专业领域的研究,也有助于家乡热带牧草资源发展和推广。
他说,20年来,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做了一些事,自己很享受这一过程。“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下一步,我将继续利用好平台和相关资源,尽可能为家乡的发展多作贡献。”
孙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网络部无线优化中心副总经理)
我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人生方向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移动”)网络部无线优化中心副总经理孙磊,2001年到半岛平台求学以来扎根云南至今,从一名意气风发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从一名普通的区县公司基层网络维护员,成长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咨询委员会的高级专家。他成为云南移动党委多年以来着力培养的优秀青年干部,先后荣获16次省部级科技创新和最佳实践奖励、8次集团公司级奖励,参与3次集团公司级科技研发项目,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3篇技术性学术论文,申报2项发明专利……在日夜不辍的耕耘中成为了一名省级劳模。
“我在云南成家立业,在这片热土落地生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少年时,留在云南的理由是学业、是对未来生活的畅想;青年时,留在云南的理由是工作;现在,我更加坚定地留在云南,因为这里有我一生钟爱的移动通信事业。”孙磊表示,“在成长历练的过程中,云南移动教会了我保持初心,守正创新,静心敬业,锐意进取。为全省3000多万移动客户服务的日日夜夜教会了我,移动通信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亿万人民在共享移动通信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劳模使命,继续奋斗在云南移动网络攻坚一线,奋斗在云南通信事业建设一线。”孙磊说。
王帅兵(玉溪师范学院“博士服务团”成员)
自己所学在云南有了施展的舞台
王帅兵今年36岁,河南洛阳人,玉溪师范学院“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成为玉溪市江川区政府党组成员,分管星云湖保护治理工作。“云南对湖泊的保护治理非常重视,我研究的是湖泊面源污染防治方向,专业和地方实际高度契合。在云南,自己所学有了施展的舞台。”王帅兵说。
王帅兵和云南的缘分始于2005年,那一年,王帅兵高考考上了西南林业大学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昆明求学期间,他喜欢上了云南的气候和风土人情。就读西南林业大学期间,王帅兵了解到云南山高坡陡,降雨量大,水土流失严重,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派上用场。于是,他下定决心扎根云南,在专业领域深耕。
2019年,从东北林业大学博士毕业后,王帅兵被玉溪师范学院作为高端人才,引入化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环境系任教,后入选玉溪市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项目。2022年,玉溪师范学院博士生组成人才智库团,发挥自身知识、专业、岗位等优势,集中力量破解一批制约玉溪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同年4月,王帅兵来到江川,全身心投入到星云湖面源污染防治、河道治理和村落污水收集治理工作中。
半年多的时间里,王帅兵走遍了星云湖边的每一寸土地,并对星云湖水污染的根源进行专业分析研判。其间,他设计规划了江川渔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并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助推项目落地。王帅兵说,下一步,他将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星云湖的特点,梳理治湖思路,整理出星云湖保护治理的未来规划。
“我在云南已经生活了17年,几乎把云南跑了个遍,对云南的了解远远多于自己的家乡河南,对云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已经把云南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的妻子也是河南人,如今,我们已在云南安家立业。未来,我们计划把父母也接到云南生活。”王帅兵告诉记者,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云南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研究中,用自身所学守护深爱的第二故乡。
王庶民(中国电信云南公司销售及渠道运营中心高级技术经理)
热爱家乡美食,在这里工作很快乐
中国电信云南公司销售及渠道运营中心高级技术经理王庶民,2014年从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在中国电信昆明分公司开启了IT技术研发的追梦之路。他从普通程序员、网络优化技术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行业IT技术专家,先后获聘中国电信集团高级IT专家及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无线网络专家、云计算专家。就在今年9月,王庶民经共青团云南省委推荐,获评“2022年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通信行业和云南省获得该项荣誉的唯一代表。
王庶民日常负责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的建设及运营工作,为了让数据多跑路、用户少跑腿,线上服务大厅向用户提供了15项查询服务、40项办理服务、5项障碍报修、5项在线咨询/投诉能力,日均服务超2万人次。王庶民不断总结网优经验,发挥软件工程专业特长,开发并推动无线网络优化平台迈向“智能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他带领团队在极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海量信令传输、汇聚、处理问题,率先完成了中国电信移动信令数据汇聚至国家平台工作,为支撑大数据精准防疫发挥了关键作用。
谈起留在云南的理由,王庶民一改面对数据、数字时的专注神情,轻松地笑着说:“我热爱家乡的美食,有百吃不厌的过桥米线、鲜香可口的野生菌、养生开胃的气锅鸡、甜而不腻的鲜花饼……喜欢在家乡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状态。”
龙福、于雷(玉溪第三中学教师)
玉溪漂亮干净,人们友善热情
龙福来自湖南,2005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玉溪,成了玉溪第三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于雷是吉林人,她和龙福在同一所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从相知到相爱,17年里,他们的小家在玉溪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西安读大学时,龙福从一位来自大理的同学口中了解到玉溪是个环境好、经济好的地方。毕业之际,在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举行的一次招聘会上,龙福向玉溪第三中学投递了求职简历。于雷在东北长大,却从小就对美丽的云南心驰神往。
大学毕业后,龙福到玉溪第三中学任教。“为了让我尽快适应工作,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安排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带我。师傅不但毫无保留地把他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还在生活上特别关心我。”龙福说。刚踏入职场,他就感受到了玉溪这座城市的温情。于雷也说,玉溪这座城市不但漂亮、干净,这里的人还友善、热情。
“云南是一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居住在这里,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很多人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吧!”于雷说。
宋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
“植物王国”是花卉研究的天堂
宋杰,“80后”,山西长治人。2007年,他考取了云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景观园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带领下,他参与了不少项目。他到昆明、蒙自、保山、普洱等地,考察和收集野生花卉资源,对云南的植物资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10年硕士毕业后,他毅然选择留在云南,进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高山杜鹃、景观月季、三角梅等园林植物的良种繁育、资源评价及园林应用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我来到昆明,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片土地。”他说,“云南享有‘植物王国’的美誉,有上万种高等植物,是我们这些从事园林花卉开发的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天堂。”
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7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7篇),获国家专利授权7项,选育高山杜鹃、景观月季等新品种10余个。
近5年来,他们选育的花卉品种推广面积超过2000亩,为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增添了科技活力。
刘谦
腾冲美丽安静,给我家的感觉
刘谦,湖北人,来腾冲之前,一直在深圳忙碌地工作着。2011年夏天,这种生活方式骤然发生改变。
这一年,母亲生病,瞒着他做了手术。得知消息后,刘谦意识到一个问题:万一老人一病不起,自己拼命赚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刘谦请假回家,想好好地陪陪父母,决定带着他们到处旅游。可是,到了好多地方后才发现,到处都是人,商业气息很浓,很嘈杂,这让他很失望。偶然间,他和朋友聊起自己的烦心事。
他问朋友:“哪里可以找到人少而且很安静的地方?”
朋友毫不犹豫地说:“那就去腾冲和顺吧。”
于是,2011年8月,他带着父母来到了腾冲和顺古镇。
在一位老奶奶家里,他以每人每晚20元的住宿费住了下来。一周后,他发现,和顺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镇美丽而安静。每个人都悠闲地生活着,显得那么的踏实、安逸。刘谦这才意识到,和顺才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安家”之地。就这样,他作出留下来的决定。
处理完在深圳的房产,刘谦奔赴腾冲开了“幸福里”客栈。之后,刘谦把目光锁定在餐饮业上,决定在腾冲进行“二次创业”。随后几年,刘谦先后投资开设了6家餐馆、1家宾馆、1家客栈、1个咖啡厅、1个茶厂。如今,他创建了自己的茶品牌,带动了茶农的增收;打造的餐饮产业,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
“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爱上了腾冲,恋上了腾冲。”刘谦说,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在腾冲找到了家的感觉。“现在父母依旧健健康康地陪在自己身边,这才是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