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2018年度高等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推荐工作的有关要求,现对我校覃荣高老师作为主要完成人工作单位拟参与申报教育部2018年度高等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项目“工程活动下区域地下水动态演化规律与监测理论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有关信息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1日。
凡对公示项目信息的真实性、知识产权归属等有异议者请于2018年7月21日前以书面形式提出,提异议者须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法及其有关依据,并报送至科技处成果办。
联系邮箱:kmustzhb@163.com
联系人:科技处成果与综合管理办公室 李老师
项 目 名 称:工程活动下区域地下水动态演化规律与监测理论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主 要 完成人:许增光,仵彦卿,覃荣高,温小虎,柴军瑞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推 荐 单 位:西安理工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岩土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多学科交叉领域。
人类工程活动的快速发展,既依赖于天然地质环境,又影响和改造地质环境,因此其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关注岩土体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岩土工程领域长期以来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本项目历经17年,依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12项国家级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20余项省部级纵向课题和50余项工程科研项目,对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区域地下水化学特征、监测网优化、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典型溶质迁移规律等地下水的动态演化机理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和先进性成果。主要学术贡献及引用评价情况简述如下:
(1)提出了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地下水咸化影响机制的新方法。综合应用水化学方法、同位素示踪方法、多元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识别了区域浅层地下水咸化的物质来源,分析了高强度工程影响下地下水咸化的控制因素、形成机制及盐分运移聚集规律,揭示了区域浅层地下咸化的形成过程和控制机理,模拟预测了不同条件下的区域浅层地下水盐分运移的演变过程与聚集趋势,为全面评价地下水水质演化提供科学依据。受到国外知名期刊Hydrological processes,Journal of hydrology, Applied geochemistry,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等刊物的高度评价和引用。
(2)创新了有限元法和卡尔曼滤波法结合的区域地下水监测网优化理论。针对我国北方地区长期大面积开采地下水的现状,采用标准偏差的空间分布作为阈值,力求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信息量,采用有限元法与卡尔曼滤波法相结合,选取具有最大标准差位置作为附加点,有效考虑多重环境因素分数指数和水文地质环境等因素,增设监测井,布置最优监测网络,对具有相对均匀性的区域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地下水监测监测网优化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成果迅速得到国内外著名学者分别在国际著名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Journal of hydrology等引用和高度评价。
(3)建立了基于瞬态条件下区域地下水三维流动模型,实现了区域地下水流全程过动态模拟。分析了地下水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物理、化学、力学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基于同位素示踪确定地表水与地下水边界条件的新方法,建立了基于瞬态条件下的区域地下水流动模型,预测不同工程影响方案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为分析水库诱发地震、山体滑坡等工程地质灾害奠定基础。受到国际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Hydrogeology Journal、Applied Geochemistry等高度评价并被引用。
(4)揭示了人类工程活动下区域地下水中典型溶质迁移规律。分析了溶质羽状物在不同倾角的非均质各向异性和吸附特性含水层中的迁移行为,建立了多组分一级母-子连锁反应模型、多元莫诺动力学反应模型、离子化学淤堵模型,基于MT3DMS源代码开发计算程序,为人类工程活动中产生的重非水相、轻非水相、重金属离子等典型溶质在地下水中的有效管理提供支撑。被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toxicology in vitro等高度评价并引用。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 名 |
许增光 |
性 别 |
男 |
排 名 |
1 |
出生年月 |
1982-12 |
出生地 |
陕西 |
民 族 |
汉族 |
身份证号 |
|
党 派 |
中共党员 |
国 籍 |
中国 |
行政职务 |
无 |
归国人员 |
否 |
归国时间 |
无 |
工作单位 |
西安理工大学 |
所在地 |
西安 |
办公电话 |
|
家庭住址 |
|
住宅电话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
电子信箱 |
|
移动电话 |
|
毕业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
文化程度 |
博士研究生 |
毕业时间 |
2012 |
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专业、专长 |
水利工程 |
最高学位 |
博士 |
完成单位 |
西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
所在地 |
西安市金花南路5号,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
单位性质 |
大专院校 |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
2017年陕西高等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第2完成人) |
参加本项目起止时间 |
自2001-01 至2017-12 |
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限300字) |
提出了辐射集水井出水量计算方法,建立了重非水相溶质多组分一级母-子连锁反应模型、轻非水相溶质多元莫诺动力学反应模型、重金属离子化学淤堵模型,基于MODFLOW和MT3DMS研发计算程序。对主要学术贡献4、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1、2、3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参与完成了主要学术贡献1的工作(是第9、10代表性论文的第三作者)。 |
声明 |
本人严格按照要求,如实提供了本推荐书及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形,如有不符,本人愿意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
|
|
|
|
|
|
|
姓 名 |
仵彦卿 |
性 别 |
男 |
排 名 |
2 |
出生年月 |
1957-08 |
出生地 |
陕西 |
民 族 |
汉族 |
身份证号 |
|
党 派 |
中共党员 |
国 籍 |
中国 |
行政职务 |
无 |
归国人员 |
否 |
归国时间 |
无 |
工作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 |
所在地 |
上海 |
办公电话 |
|
家庭住址 |
|
住宅电话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
电子信箱 |
|
移动电话 |
|
毕业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
长安大学 |
文化程度 |
博士研究生 |
毕业时间 |
1992 |
技术职称 |
教授 |
专业、专长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最高学位 |
博士 |
完成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所在地 |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
单位性质 |
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 |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
2010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200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8完成人); 2015年度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第14完成人)等。 |
参加本项目起止时间 |
自 1990 至2017 |
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限300字) |
提出了有限元和卡尔曼滤波法结合的区域地下水监测网优化布设新方法;针对长期地下水持续开采的现状,分析了物理、化学、力学等三大地下水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基于氡-222同位素示踪确定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的边界条件,构建了基于瞬态条件下三维区域地下水流动模型,实现了区域地下水流全程过动态模拟。对主要学术贡献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4、5、6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和责任人)。 |
声明 |
本人严格按照要求,如实提供了本推荐书及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形,如有不符,本人愿意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
|
|
|
|
|
|
|
姓 名 |
覃荣高 |
性 别 |
男 |
排 名 |
3 |
出生年月 |
1982-09 |
出生地 |
广西来宾市 |
民 族 |
壮族 |
身份证号 |
|
党 派 |
中共党员 |
国 籍 |
中国 |
行政职务 |
无 |
归国人员 |
否 |
归国时间 |
无 |
工作单位 |
半岛平台 |
所在地 |
昆明 |
办公电话 |
|
家庭住址 |
|
住宅电话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
电子信箱 |
|
移动电话 |
|
毕业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
文化程度 |
博士 |
毕业时间 |
2013-10 |
技术职称 |
讲师 |
专业、专长 |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
最高学位 |
博士 |
完成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 |
所在地 |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
单位性质 |
大专院校 |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
无 |
参加本项目起止时间 |
自 2001-01 至2017-12 |
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限300字) |
以位于我国东北下辽河冲积平原(人口密度大)为例,分析了216口井中的15个地下水质参数,应用主成分分析及水文地质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地表水入渗、多因素过程、降雨和农业施肥等是引起了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特殊非均质各向异性含水层的沉积结构特征,揭示了溶质羽状物在不同倾角的非均质含水层中的迁移行为。对主要学术贡献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9、10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 |
声明 |
本人严格按照要求,如实提供了本推荐书及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形,如有不符,本人愿意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
|
|
|
|
|
|
|
姓 名 |
温小虎 |
性 别 |
男 |
排 名 |
4 |
出生年月 |
1978-01 |
出生地 |
甘肃清水 |
民 族 |
汉族 |
身份证号 |
|
党 派 |
民盟 |
国 籍 |
中国 |
行政职务 |
无 |
归国人员 |
否 |
归国时间 |
|
工作单位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所在地 |
甘肃兰州 |
办公电话 |
|
家庭住址 |
|
住宅电话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
电子信箱 |
|
移动电话 |
|
毕业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文化程度 |
博士研究生 |
毕业时间 |
2005-12 |
技术职称 |
副研究员 |
专业、专长 |
水文水资源 |
最高学位 |
博士 |
完成单位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 |
所在地 |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
单位性质 |
事业单位 |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
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参加本项目起止时间 |
自 2001-01 至2017-12 |
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限300字) |
以位于我国西北旱区张掖盘地(人口密度小)为例,揭示了浅层地下水类型为以HCO3-和HCO3--SO42-为主,深层地下水以HCO3--SO42-贯穿整个区域,采用同位素示踪表明降水是该地下水系统的主要补给源,建立了张掖盘地三维区域地下水流动模型。对主要学术贡献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7、8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和责任人)。 |
声明 |
本人严格按照要求,如实提供了本推荐书及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形,如有不符,本人愿意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
|
|
|
|
|
|
|
姓 名 |
柴军瑞 |
性 别 |
男 |
排 名 |
5 |
出生年月 |
1968-10 |
出生地 |
陕西 |
民 族 |
汉族 |
身份证号 |
|
党 派 |
群众 |
国 籍 |
中国 |
行政职务 |
无 |
归国人员 |
是 |
归国时间 |
1998-09-28 |
工作单位 |
西安理工大学 |
所在地 |
陕西 |
办公电话 |
|
家庭住址 |
|
住宅电话 |
|
通讯地址 |
|
邮政编码 |
|
电子信箱 |
|
移动电话 |
|
毕业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
西安理工大学 |
文化程度 |
研究生 |
毕业时间 |
1996-04-01 |
技术职称 |
教授 |
专业、专长 |
水利工程 |
最高学位 |
博士 |
完成单位 |
西安理工大学 |
所在地 |
西安市金花南路5号 |
单位性质 |
大专院校 |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
201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2年教育部高等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
参加本项目起止时间 |
自 1995-01 至2017-12 |
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限300字) |
建立了三维地下水渗流场动态计算模型、重金属离子化学淤堵模型。对主要学术贡献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3篇代表性论文的责任人)。 |
声明 |
本人严格按照要求,如实提供了本推荐书及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形,如有不符,本人愿意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
|
|
|
|
|
|
|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
论文、专著 名称/刊名/作者 |
影响 因子 |
年卷页码年(卷):页码 |
发表 年月 |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中文名) |
1 |
Transport and biodegradation modeling of gasoline spills in soil-aquifer system.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Xu Zengguang; Chai Junrui; Wu Yanqing; Qin Ronggao |
1.435 |
2015,74(4):2871-2882 |
2015. 08 |
许增光/柴军瑞 |
2 |
A three-dimensional flow and transport modeling of an aquifer contaminated by perchloroethylene subject to multi-prbremediation.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Xu Zengguang; Wu Yanqing; Yu Fei. |
2.211 |
2012,91(1):319-337 |
2012. 01 |
许增光/仵彦卿 |
3 |
A model of seepage field in the tailings dam considering the chemical clogging process.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Xu Zengguang; Wu Yanqing; Wu Jun; Zhong Xiaoqing. |
3.198 |
2011,42(7):426-434 |
2011. 07 |
许增光/仵彦卿 |
4 |
Analysis of the exchange of groundwater and river water by using Radon-222 in the middle Heihe Basin of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Wu Yanqing; Wen Xiaohu; Zhang Yinghua |
1.078 |
2004,45(5):647-653 |
2004. 03 |
仵彦卿/仵彦卿 |
5 |
Optimal design of a ground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in Daqing,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Wu Yanqing |
1.078 |
2004,45(4):527-535 |
2004. 02 |
仵彦卿/仵彦卿 |
6 |
Mechanism analysis of hazards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geo-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Geology. Wu Yanqing. |
1.078 |
2003, 44(7):811-819. |
2003. 07 |
仵彦卿 |
7 |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in the Zhangye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Wen Xiaohu; Wu Yanqing; Wu Jun |
1.078 |
2008,55(8):1713-1724 |
2008. 10 |
温小虎/温小虎 |
8 |
Groundwater flow modeling in the Zhangye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Wen Xiaohu;Wu Yanqing; L. J. E. Lee; J. P. Su; Wu Jun |
1.078 |
2007,53(1):77-84 |
2007. 09 |
温小虎/温小虎 |
9 |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on groundwater quality in coastal alluvial aquifers of the lower Liaohe River Plain, NE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Qin Ronggao; Wu Yanqing; Xu Zengguang; Xie Derrick; Zhang Chi |
3.088 |
2013,31:142-158 |
2013. 04 |
覃荣高/仵彦卿 |
10 |
Numerical modeling of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a stratified heterogeneous aquifer with dipping anisotropy. Hydrogeology journal. Qin Ronggao; Wu Yanqing; Xu Zengguang; Xie Derrick; Zhang Chi |
2.071 |
2013,21(6):1235-1246 |
2013. 09 |
覃荣高/仵彦卿 |
半岛平台
2018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