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关于拟提名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的公示

发布日期:2019-05-10 点击量:

为做好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完善科技奖励的社会监督工作,确保科技成果奖励的公正性,根据《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57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函〔2018〕98号)等相关文件规定及《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云科奖发〔2019〕1号)的相关要求,现对以下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简介、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代表性论文专著情况等信息予以公示,公示期为8天(2019年5月10日-2019年5月17日)。

公示期间任何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请在公示期内实名并提供书面材料向科学技术院反映。

联系人:科学技术院 李老师

联系电话:0871-65916002

联系邮箱:kmustzhb@163.com

半岛平台

2019年5月10日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二氧化碳高效捕获及催化转化研究

主要完成人及所在单位:

贾庆明(半岛平台), 陕绍云(半岛平台), 王君雅(半岛平台), 张登峰(半岛平台), 赵文波(半岛平台)

拟提名情况: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二、项目简介

二氧化碳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正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并继续增加,正面临日益强烈的要求减排二氧化碳的国际压力。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被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课题组近10年来在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d,π-共轭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催化共聚性能研究(批准号:50963004);微波辅助合成多孔钙基陶瓷及强化循环吸收CO2性能研究(批准号:51104075);环氧蒎烷与二氧化碳催化共聚及产物生物特性研究(批准号:31160146);端氨基聚醚的制备及其循环吸收二氧化碳的性能研究(批准号:21306071);富氧燃煤烟气共存组分对深部煤层封存CO2的作用机理(批准号:41302132),系统深入研究了以云南丰富的硅藻土等天然矿产资源以及赤坭、白泥等冶金化工固体废弃物为原料,采用先进的制备方法,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基、钙基高温循环吸收二氧化碳新材料;研制了中温循环吸收二氧化碳的镁铝水滑石@碳复合新材料;阐明了二氧化碳与煤体间的作用关系;研发了非均相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制备生物、光降解聚合物。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技术,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的科学发现如下:

科学发现点一:为解决锂基陶瓷循环吸收二氧化碳速率慢的问题,以资源丰富的多孔硅藻土为稳定骨架,采用固相沉淀法、浸渍法高效、低成本合成多孔锂基陶瓷,研究发现多孔锂基陶瓷显著增加了锂基陶瓷循环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在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等化学工程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被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引用80余次。

科学发现点二:为解决钙基陶瓷循环吸收二氧化碳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采用赤坭、白泥、鸡蛋壳等固废资源,采用固相沉淀法低成本合成多孔、多元素掺杂的新型钙基陶瓷,研究发现该类材料能显著提高钙基陶瓷吸收二氧化碳的循环稳定性,科学阐明了钙基陶瓷形貌、元素掺杂对其稳定性的本质作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TOP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被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国际著名期刊正面评价。

科学发现三:报道了镁铝滑石与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材料进行复合,制备了一系列高效中温循环吸收二氧化碳的新型材料,阐明了镁铝滑石与石墨烯、碳纳米管间的相互作用与循环吸收二氧化碳稳定性间的内在关系。在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特别是在国际顶尖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撰写了高中温循环吸收二氧化碳材料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一篇(影响因子20.523,SCI他引400次,高被引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科学发现点四:采用聚苯胺、聚吡咯等导电聚合物负载Salen催化剂(非均相催化体系)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的共聚。获得了聚苯胺、聚吡咯等载体形貌控制的方法,掌握了该非均相催化体系对共聚反应及共聚产物结构的影响规律。在Catalysis Communication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期刊引用200余次。获国际ENi Award 2017奖提名。

科学发现点五:研究发现过渡金属离子尤其是锌离子对尿素与甲醇制备碳酸二甲酯有明显的催化作用,为二氧化碳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阐明了二氧化碳与煤体间的吸附静力和热力学规律,为二氧化碳常温下协同捕获与封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在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等化学工程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被Chemical Reviews等期刊引用100余次。

相关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篇(SCI收录42篇,EI收录14篇),其中20篇核心论文SCI影响因子总计88.59,SCI他引786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

三、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贾庆明:科学发现点一、二、四的主要完成人。

陕绍云:科学发现点一、二、四的主要完成人。

王君雅:科学发现点三的主要完成人。

张登峰:科学发现五的主要完成人。

赵文波:科学发现五的主要完成人。

四、代表性论文专著情况

代表性论文专著(不超过8篇)

[1] Shan SY, Jia QM, Jiang LH, Li QC, Wang YM, Peng JH.Impregnation precipitation preparation and kinetic analysis of Li4SiO4-based sorbents with fast CO2adsorption rate.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3, 52(21): 6941-6945.

[2] Shan SY, Jia QM, Jiang LH, Wang YM, Peng JH.Novel Li4SiO4-based sorbents from diatomite for high temperature CO2 capture,Ceramic International,2013, 39: 5437-5441.

[3] Shan SY, Ma AH, Hu YC, Jia QM, Wang YM, Peng JH.Development of sintering-resistant CaO-based sorbent derived from eggshells and bauxite tailings for cyclic CO2capture.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6, 208546-552.

[4] Wang JY, Huang L, Zheng QW, Qiao YQ, Wang Q.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oxidized carbon nanotube nanocomposites for CO2 capture.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2016, 36: 255-262.

[5] Wang QQ, Zhang DF, Wang HH, Jiang WP, Wu, XP, Yang J, Huo PL. Influence of CO2 exposure on high-pressure methane and CO2 adsorption on various rank coals: implications for CO2 sequestration in coal seams. Energy & Fuels, 2015, 29(6): 3785-3795

[6] Zhang DF, Gu LL, Li SG, Lian PC, Tao J. Interactions of supercritical CO2 with coal. Energy & Fuels, 2013, 27(1): 387-393

[7] Zhi YF, Mu JL, Shan SY, Su HY, Wu SS, Jia QM. Polyaniline supported Salen complex as highly active and recyclable catalysts for copolymerization of CO2 and epoxides. 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2016, 61: 351-355.

[8] Zhao WB, Peng WC, Wang DF.Zinc oxide as the precursor of homogenous catalyst for synthesis of dialkyl carbonate from urea and alcohols.Catalysis Communications,2009, 10(5): 655-658.

版权所有©半岛平台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