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滑坡地质灾害的辨识与监控“卡脖子”的科学问题,扎根施工一线、编写学科教材、制作慕课视频,服务师生群众……作为新时代理工科研究生,半岛平台国土资源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中信不负青葱之岁月,无愧青年之使命,把科研根扎在泥土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青春之底色书写了奋斗之华章。
扎根一线 学以致用
建(个)元高速公路项目地处偏远山区,场地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实施涉及到多处高陡路堑边坡,其稳定性状态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存在潜在安全隐患。张中信连续5个月驻守在施工现场,在监测前期坚持每天走2个小时路程去边坡现场监测;组建自动化监测系统期间,在现场扛水泥,和泥浆,建设备房,布监测线,最终成功搭建监测预警云平台。项目期间,对自动化监测避雷系统进行改进,对格构梁施工方法进行优化,提高了施工效率,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2项。
围绕滑坡地质灾害的辨识与监控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形成了系统方法,在学科竞赛中斩获佳绩。他负责的项目“基于无人机技术的露天矿失稳区域识别与分析模型”,详细介绍了一种时空全局形变监测方法,首先采用无人机进行贴近飞行,进一步识别与分析露天矿边坡的失稳区域的方法,可实现灾害早期排查,获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地灾战士-地质灾害智慧辨识与监控”项目,获第8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云南省金奖。该项目立足云南地质灾害问题,以遥感、无人机技术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数字工程等手段,创新地质灾害广域调查与智能辨识系统,研发“空、天、地”多维全局智能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建立灾害预警平台。
勤读力耕 服务师生
“我的导师时常教导我们编教材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工作,比写几篇论文更有意义,自己有幸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为学科发展做出一点贡献”。除了科研工作,张中信还参加了课题组6本教材、规范及专著的资料收集、编排、绘图及校核工作,其中在《岩石力学》教材编写最紧张的几个月,每天凌晨五点就投入紧张的工作。他始终秉持工匠精神,精心打磨《边坡工程》中英文慕课ppt中的每一张图的配色、动画,全面校核英文慕课10章37节的翻译,反复10余遍审查慕课视频中的发音、字幕及内容,历时1年半,《边坡工程》中英文慕课上线智慧树、学堂在线中文平台,英文版上线岩石力学、土力学国际两大国际知名一级学会官网。
张中信不仅是扎根科研的“追梦人”,更是服务师生的实践者。他先后参加“地矿学科长江杰青滇池论坛”等学术会议的组织、手册制作、后勤保障等工作,服务了线下500余名代表,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半岛平台国资学院口腔健康义诊活动,服务师生百余名。主动兼职了岩体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及党建宣传展板的设计师,多年义务养护实验楼绿植,为学院构建了清新的科研环境、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把每一件为师生服务的“小事”干成真事、实事、好事。
云报客户端记者:陈怡希
责编:张晓橙
审核:郭星余
http://ynrb-h5.yndaily.com/#/detail/normal/551158198565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