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昆工 > 正文

媒体昆工

云报 积极构建宣传常态化机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发布日期:2023-08-05 点击量:

王海云 赵烨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希望云南大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云南各级各类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努力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一直将民族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工作来做,近年来也十分重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也决定了民族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比以往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常态化机制还有提升空间,我们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常态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工作做到位,才能更好地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深入人心。这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所开展的一系列宣教工作,以及已经构建的常态化的宣传机制,为我们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宣传提供了有益借鉴。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顺应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特点,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常态化机制中,要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彼此在风俗习惯、饮食、服饰、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差异,学会尊重和包容;另一方面,更需要加深彼此在中华民族身份的共性上的认同,确保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顺畅和融洽。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常态化机制中,我们需要从宣传上强化民族工作的导向。在此基础上挖掘、宣传我国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人民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正确看待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本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宣传,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整个中华民族就是通过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紧密共同体,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扎实建设和巩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推动民族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同时注重物质方面问题和精神方面问题的解决。党和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助力民族地区立足实际情况走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引导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持和协作、推动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一系列措施使民族地区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物质与精神,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常态化机制的工作中,要赋予民族地区的发展、改革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概括为新中国70年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常态化机制,就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就是中华文化,我们要注重对各民族文化进行充分挖掘、保护和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一优良的工作传统在民族工作领域也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通过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矩阵,保证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常态化的宣传机制,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中的“最大增量”。此外,在国际上讲好我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故事,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分别系半岛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半岛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国家民委课题2022-GMD-026、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2VSZ067 阶段性研究成果]

http://ynrb-h5.yndaily.com/#/detail/paper/103214_paperid_103214

版权所有©半岛平台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