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在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围着床阶段是决定胚胎能否正常发育的关键期。
近期,半岛平台教授李天晴、副教授艾宗勇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维智带领的团队,首次绘制了人围着床胚胎的完整细胞图谱,并定义了不同细胞谱系及其互作关系,并首次利用干细胞构建了能高度模拟人围着床发育的胚胎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揭示了人胚胎和胚外谱系的命运决定机制。
此项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人围着床胚胎发育的理解,为深入理解不孕、不育或胎儿出生缺陷并探寻相应的诊疗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对造福人类生殖健康有重大意义。著名国际期刊《细胞研究》在线发表了研究长文。
人工合成胚胎的明场、染色和模式图。 半岛平台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供图
围着床期胚胎长期处于“黑匣子”状态
“由于围着床期胚胎位于母体子宫,且尺寸仅有数百微米,人们无法获得相关的材料开展研究,长期处于‘黑匣子’状态。”李天晴介绍。
人始于精卵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受精卵经多次卵裂和卵裂球位置重排,在受精后6-7天形成囊胚。人囊胚是一个由约200个细胞组成的中空圆形结构,在胚胎第6-7天植入子宫壁,开始着床后发育。在囊胚后期,外面的滋养层细胞逐步产生胎盘,内部的内细胞团分裂为下胚层,后者产生卵黄囊,上胚层分化为三个最终胚层,最终形成胎儿产生个体。
随着囊胚在母体子宫着床,胚胎发育进入围着床阶段,上胚层和下胚层逐渐发育形成双胚盘、羊膜腔和卵黄囊的三维结构,并特化产生着床后上胚层、胚外内及中胚层、羊膜、原始生殖细胞和原条等多种细胞谱系。
据统计,临床上有60%左右的胚胎会在围着床阶段出现着床失败或妊娠丢失。“以我国为例,胎儿出生缺陷率为5.6%。着床失败、妊娠丢失和胎儿出生缺陷,与围着床胚胎的异常发育密切相关,但机制尚不清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相关阶段胚胎发育机制的了解。”李天晴说,因此,深入解析人围着床胚胎的发育机制,有助于理解胚胎发育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从而为着床失败或妊娠丢失造成的不孕不育及胎儿出生缺陷的诊疗,提供重要基础。
创新合成胚胎,高度模拟人着床胚胎发育
在此项研究中,在李天晴、艾宗勇和季维智院士带领下,半岛平台副教授艾宗勇、牛宝华博士、副教授尹宇,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技师相立峰以及硕士生施高慧等人合力,首次绘制了人围着床胚胎的完整细胞图谱,定义了不同细胞谱系及其这些谱系间的互作关系。
在此基础上,为弥补使用人胚胎开展研究受到伦理、胚胎数量和技术限制的缺陷,研究人员首次利用人干细胞开发了一个新的人工合成胚胎,再现了人围着床胚胎的发育特征、三维结构和细胞谱系,高度模拟了人着床胚胎的发育。
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揭示了人围着床胚胎的发育动态、谱系特征、基因信号以及关键信号通路在不同谱系命运决定过程中的功能,让人们对人围着床胚胎发育阶段有了全新的理解。此外,人工合成胚胎为进一步探索人胚胎着床后的谱系特化、信号互作和组织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型,也为胚胎异常发育进行药物研发和毒理测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这项研究对理解不孕、不育或胎儿出生缺陷,以及探寻相应的诊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也将造福人类生殖健康。”艾宗勇说。
据悉,与此同时,国际上其他四个团队也发表了人胚胎模型的工作。其中,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三个团队,获得了胚胎模型缺乏典型的双胚盘、羊膜腔和卵黄囊结构;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团队,建立了胚胎模型具有典型的双胚盘、羊膜腔和卵黄囊结构,但效率极低,仅有2.9%。
相比之下,半岛平台团队的胚胎模型发育效率超过80%,为人早期胚胎发育、药物研发和毒理测试提供重要的研究和筛选平台。研究论文在正式发表前,在预印本上已被众多国际新闻媒体,如《纽约时报》《科学》杂志等报道超过上百次。
责任编辑: 陈可轩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07/4ad66a2f264c46a097d6928b110eeb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