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孫鴻雁,女,漢族,1975年8月出生,民建會員,昆明理工大學教授,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碩士生導師,雲南鴻雁內畫藝術研究院(工作室)領銜人,享受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雲嶺講師,春城先鋒講師。
昆明理工大學教授孫鴻雁授課中
孫鴻雁自1996年紮根雲南從事民間工藝的教學研究傳承實踐以來,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內畫藝術的研究、保護、創新、產業和傳承工作。
她,從孔孟之鄉山東學藝,再到彩雲之南發展,用3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從一個內畫問藝者到內畫傳播者,再到一名內畫流派創立者的完美蛻變。
她,憑著對傳統民族文化事業的滿腔熱忱,從街頭作畫、民間采風、登門求藝,到創立滇派內畫藝術,在弘揚雲南傳統民族文化藝術道路上摸爬滾打了30個春秋。創立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滇派內畫藝術”,填補了雲南工藝美術中內畫藝術的空白。她從一名普通學藝者,成長為一名既有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驕人的工作業績使她先後獲得:先後榮獲:輕工大國工匠、首屆雲嶺工匠、中國好人、雲南省勞動模範、雲南省三八紅旗手、雲南省五一勞動獎章、雲嶺首席技師、雲嶺產業技術領軍人才、春城文化名家、昆明名匠、雲南省技術能手、中國內畫藝術大師、中國民族工藝美術大師、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
不懈探索,讓“滇派內畫”走進國家博物館。博採眾長,開髮色澤純正自然,耐候性好,不氧化,不褪色,可長期保存的現代礦物顏料。內畫的收藏保存,對氣候、溫度、濕度的要求較高,普通的化學顏料耐腐性低,易褪色,不易在常規條件下長久保藏。為解決內畫顏料耐高溫,耐腐蝕等問題,她多次到雲南的西雙版納、迪慶、紅河州等高寒、高熱、高潮濕地區,選取錫、銀、銅、金礦石等10餘種礦物質,經選礦,粉碎,研磨,分級,精製成礦物粉,在汲取西方油畫顏料、雲南岩畫礦物顏料優點的基礎上,經過上百次的實踐,研製出6種耐腐性強,色彩變化大,環保性能好的新型礦物顏料。為實用型滇派內畫產品的開發,傳承好、保護好非遺找到了新的契合點。
她,重點對內畫工具筆進行了革新。上世紀六十年代內畫前輩對內畫筆進行了重大改革,用壓扁的粗銅絲作筆桿,前面加上一小撮毛,再把前面筆頭的部分彎成合適的角度。從而彌補了竹筆難以畫流暢細長線條的不足,表現手法優於竹筆,但其彈性和柔韌度不易在異形載體上作畫。對藝術家繪畫功底以及手對畫筆、墨量精準度的把握也極為苛刻。
為解決內畫毛筆存在的不足,孫鴻雁對內畫毛筆進行了改革。一是用野生的雲南金竹取代傳統的金屬筆桿。取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捧鎮小學半場3號山原始森林或云南省昌寧縣田園鎮小寨山3年生金竹作為製作內畫畫筆的原料;將採集的金竹放在陰涼處陰乾,保持通風,避免暴曬,待竹子的水分蒸發80-85%左右取出備用,留下的水分可保持竹子的韌性;選乾燥後的金竹進行切削,選擇金竹中間部位,相鄰竹節之間的竹片長度為18-30厘米,沿金竹的成長方向保留金竹的皮,削刻成下較上略粗,上部為尖端的扁圓筆桿,在上部加熱烘烤,形成一定的弧度, 經打磨等工序而成。二是創新內畫毛筆頭。選嬰兒胎毛、山羊耳窩毛、狼毫、孔雀羽毛等20餘種動物毛質,進行整理、去雜、梳洗、晾曬,綁紮,形成一個錐狀的筆頭或扁狀單毛筆頭;將筆桿極細端沿筆頭中間位置插入筆頭,然後用融化的蠟液將二者的連接處進行固定。筆製作完成後放入溫度25℃,濕度為30%的恆溫恆濕箱中10天進行吸潮,增加畫筆的韌性。
孫鴻雁團隊經過2年的實驗、改進,再實驗,再改進,最終研發出具有不同表現力的系列內畫毛筆10種。小小的創新極大地提升內畫毛筆的韌性與柔軟度。畫線條粗細自如,敷彩濃淡兼施,適於精細手法表現人物,寫實手法表現粗獷、宏大,為不同內畫題材的塑造提供了利器。
創立穿插構圖法,引領行業新發展。她借鑒古建築鉤心鬥角設計理念,雲南白族、彝族、納西族、佤族重彩繪畫勾線、構圖等優秀技法。在傳統的“Z”“S”“C”內畫構圖佈局形式上,將“Z”“S”“C”三角等構圖佈局形式進行大膽的穿插,形成了穿插佈局法。穿插佈局法通過朝向變化取“勢”,增強畫面節奏感,通過大小三角形變化佈局取“形”,使畫面疏密、大小變化多元,通過Z、S、C交叉構圖取“意”,使佈局輕重、遠近、縱橫、開合交融。把她所看、所思融入滇派內畫創作中,親和自然,回歸自然。
立足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與時俱進,讓滇派內畫融於現代大眾生活。傳統內畫載體以鼻煙壺為主,其設計已無法滿足市場和人們的審美需求,傳承與保護嚴重脫節,為解決此難題,她針對市場需求,率領創新團隊深入民間,深入市場調研,經過三年的不斷探索,研發出不同材質,不同造型,內畫異形載體800餘種,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預審中)、實用新型專利7項、外觀專利6項;作品獲國家級獎項12項、省級獎項29項、校級1項,帶領團隊獲省級獎項21項。 1件作品被國家級博物館收藏、4件作品被省級博物館收藏,出版專著《滇派內畫藝術》,發表論文9篇。
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激勵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培養更多高素質內畫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她主持興滇英才計劃雲南省高層次人才項目“雲嶺產業技術領軍人才”和“雲嶺首席技師”、雲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技能品牌”“民族民間知名品牌”;昆明市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春城文化名家”、昆明市名匠名室等項目。她建立了輕工大國工匠創新工作室、勞模創新工作室、示範性雲嶺工匠創新工作室、巾幗英雄示範基地,成立了民間工藝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完成了教學課程建設、思政課工匠精神在校園特色課程,培養創新型優秀人才1000餘人(其中一人入選雲南“興滇英才計劃”雲嶺首席技師),幫扶貧困生創業就業30餘人。面向社會免試招收傣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徒弟46名,5名徒弟在保山市、景洪市建立了工作室,開闢了教育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一條新路。
她,率先在行業內建立了滇派內畫職業技能培養標準。滇派內畫職業技能標準的內容由三部分組成,即知識要求、技能要求和工作實踐。在繼承傳統內畫技藝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設計觀念、程序和方法從事滇派內畫藝術繪畫、創作、設計。
她,圍繞文化品牌的打造,人才培養等,開展勞模工匠精神講座、大課堂活動20餘次。帶動統戰新興力量新階人士在創業就業,促進文化交流、產業發展和相關旅遊服務行業的發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為雲南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官渡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會長,她在建言獻策、聯誼交友、教育培訓、隊伍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創新性地開展工作。作為雲南省政協委員、昆明市政協委員、昆明市官渡區政協常委,積極進言獻策,提交提案15件,提案《關於推進官渡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的建議》在官渡區政協獲得優秀提案。
她的每一個足跡、每一滴汗水,都忠實記載了她對人生、對事業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