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昆工 > 正文

媒体昆工

云报 立德树人育桃李

发布日期:2022-09-10 点击量:

本报记者 陈怡希 宾莉

他们是笃耕云岭的园丁,播撒知识的火种;他们是授业解惑的教师,培育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从校园里走来,用知识的雨露滋养红土高原的希望;他们从平凡中来,用榜样的力量铸就灿烂星河最亮的星。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智慧的启蒙者、知识的传播者、人生的引路人。

在全国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5位来自全省各地、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师。他们中有的扎根偏远乡村,有的俯身教育一线书写教育大爱,有的肩扛科研报国的责任与担当。在不同岗位上,他们不忘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孙存邦

美育山里娃 守护音乐梦

9月1日,彝苗童声合唱团参与合唱的歌曲《我们的田野》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唱响。

这支来自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崇德小学的合唱团,用歌声表达着新时代边疆民族青少年爱党爱国、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禄劝县屏山镇中心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校长、崇德小学原校长孙存邦便是这个合唱团的发起人。

2012年9月,整体搬迁新建的寄宿制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崇德小学正式投入使用。校长孙存邦本以为漂亮的新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就读,谁知没几天就有学生不愿到校上课了。经过家访,孙存邦发现,这些山区民族地区的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山寨,胆小想家。为了让他们留得住、学得好,孙存邦组织成立崇德小学彝苗童声合唱团并担任团长。

崇德小学位于禄劝县屏山镇,曾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0多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周围山村。这些孩子从小就喜欢音乐、舞蹈,然而,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缺乏专职的音乐老师。合唱团成立之初,没有音乐老师,孙存邦就去请文工团的老师、民间苗族艺人来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为孩子们上课,每周两次几乎都是他负责接送,就这样坚持了两年。节假日、寒暑假排练,家长要孩子做家务不让来,孙存邦和老师们就骑着摩托车行驶二三十公里到学生家里给家长做工作。10年来,彝山苗寨布满了他温暖的足迹。

2015年,刘晓耕、左伟、张冰、高翎雁等爱心艺术家开始到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无偿教学,禄劝彝苗童声合唱团也因此获得越来越多走出大山的机会,从山村走向世界,荣获国内外多个奖项。孩子们不仅让全世界听到了来自乌蒙山天籁般的歌声,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大山深处的人们改变命运的梦想和力量。

“合唱团的意义不仅是获得了一个个沉甸甸的奖牌,更重要的是能让这些怯生生的山里娃插上梦想的翅膀,自信、从容、勇敢地飞向多彩的未来。”从一师一校走出来的山区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校长孙存邦,深深知道美育教育对山村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年复一年,春华秋实。34年来,孙存邦始终默默地耕耘在基础教育的沃土之上,守护着山区孩子们的音乐梦想,谱写了一曲教书育人平凡而卓越的乐章。

王玉兰

社会大课堂 生活即教育

新教师岗前培训、大教研活动、“一生一策”教学计划制定……2022秋季学期开学前两周,昆明市盘龙区培智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校长王玉兰带领全体教师为新学期开学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作为云南省第一代培智类特教人,35年来,王玉兰扎根特教一线,带着耐心与恒心陪伴这些特殊孩子,将爱的阳光照进“折翼天使”们的生命,让这些特殊孩子在生命的星空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昆明市盘龙区培智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是云南省第一所涵盖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中职中专教育的15年制特殊教育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1987年,师范专业毕业的王玉兰被分配到盘龙区培智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任教。“接受不了被分配到特殊教育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第一天我是哭着来报到的。”回忆起刚到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时的情景,王玉兰记忆犹新。心想熬过第一年转正期就坚决要离开的她,却在这所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和特殊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年的时间,特教前辈们无私的付出、孩子们纯真质朴的笑脸、家长们感激期盼的眼神,最终将王玉兰留在了特殊教育战线上。

“特殊教育是兜底工程,残疾学生一个也不能少。”为实现这一承诺,多年来,王玉兰不仅承担着校内教学工作,还承担着盘龙区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送教上门工作。为重度残疾和极重度残疾的适龄孩子送教上门、送康复上门,让辖区内每一名极重度和多重残疾的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面对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教育对象障碍类别的复杂性,王玉兰在全省首创言语语言康复、自闭症教育康复、动作康复和情绪与行为干预4个教育康复整合课程,构建了盘龙特殊教育独有的“1+4+X”课程体系,以家长评价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以课程文化建设提升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办学品质。通过一般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支持学生终身发展。其中自闭症教育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动作康复和情绪与行为干预4项教康整合的课程,通过精准评估、精准施策,有效满足了不同残疾类别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王玉兰看来,培智教育不能止于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而应推向社会。于是,她将“社会大课堂、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引入日常教学,通过一系列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真实、多样的社会生活,既开阔了视野,又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心智发展。

杨斌

扎根边疆 科教报国

32载从教路,32载红土情。半岛平台教授、副校长杨斌秉承“根植红土、情系有色、坚韧不拔、赤诚报国”的精神,把汗水洒在了七尺讲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983年,杨斌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所中学考上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选择了有色金属冶金专业。1990年,硕士毕业后的他进入昆明工学院(现半岛平台)工作。

“炼世间所需之金,开天下可用之才”,这是杨斌作为冶金人的追求。他专注教学、科研的同时,坚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培育冶金人才。日常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再忙再累,杨斌每天都会挤出时间来阅读文献、书籍,每个月都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倾听同事们的工作进展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大家解决学习、科研以及生活中的难题。

对于杨斌来说,没有节日、没有假期,一天工作十几小时是常态。无论去哪里出差,他回来都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实验室里。为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即使是春节期间,他也会指导学生写论文,大到论文的结构框架,小到图形、图表、用词,甚至是标点符号,都仔细修改。截至目前,杨斌已培养了60余名博士和硕士,他们中有的成为世界顶级高科技企业的中坚力量,有的在我国冶金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崭露头角。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课堂设在车间里,把专利融入产品中,把奖章挂到设备上”,这是杨斌对自己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32年来,他秉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自我超越的工匠精神,瞄准国家对金属资源的战略需求,围绕传统冶金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工艺复杂、资源综合利用难、“三废”对环境影响严重等共性难题,带领团队深入开展合金真空气化分离、化合物真空还原、真空合成及真空分解的应用基础研究,突破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瓶颈;研制成功不同功能的大型真空冶金装备,开发出绿色高效提炼贵金属、粗锡短流程精炼、稀散金属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系列新技术;攻克真空冶金工程应用难题,实现银、金、钯、铂、锡、铟、锗、硒等金属的清洁高效提炼,为保障我国战略金属的供应安全尽心竭力。

王珏

情系幼教 爱洒幼苗

近段时间,由昆明市第一幼儿园教师王珏主编的《云南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师指导用书》进入最后的校对阶段。不久后,这本书将作为我省幼儿园教师一日活动操作指南,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从幼儿园一线教师到区教育局教研员、幼教处主任,再回到昆明市第一幼儿园担任书记、园长,到如今,从园长回到普通教师岗,39年来,王珏始终活跃在幼教一线,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善于钻研,让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

在昆明市第一幼儿园,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幼儿园老师,大家都亲切地称王珏为“王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她用行动践行着怎样做个专业的幼儿园教师,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最好的人生开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追求。“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做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母爱的伟大,更要有师爱的专业。”在她看来,幼儿教育是在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品德、浓厚的兴趣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王珏在学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主持过昆明市一至三届昆明市名园长培养基地和王珏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她以名园长培养基地和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以提升园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重点,开展专题讲座、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努力服务幼教;与来自不同区域的幼儿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搭建合作学习、研究探索的平台,提升园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执行力,带动区域提升保教质量;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业务能手,指导培养的教师有的已成为省特级教师、园长、教研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省(区、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送教下乡、帮扶培训、示范引领……长期以来,王珏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帮扶指导农村、乡镇和民办薄弱幼儿园共同发展,多次到我省各州市讲学,培训教师和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展示学前教育的科学实践,帮助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如今,“退而不休”的她又投入到了《云南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师指导用书》的编纂工作中,为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开展一日活动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受到有质量的幼儿园教育。

寸德宏

坚守职教魂 当好引路人

1989年,大学毕业的寸德宏被分配到腾冲县第二职业技术中学任教,2013年,他成为了这所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校长。当时,这所农村职中校舍破旧,招不到学生,社会对职业教育充满偏见,举步维艰。为突破困境,寸德宏和老师们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宣传职教政策,经常是起早摸黑,满身泥泞。

走访中,每每看到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放弃学业,在本该坐在教室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美年华,却过早结束了学习生涯,寸德宏就无比痛心,也更加感受到作为农村职业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校长的使命。为改变现状,他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涉农特色专业,增强专业吸引力,办学规模突破1000余人,让一所身处困境的农村职业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2007年通过公选担任腾冲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长后,寸德宏坚持科学经营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深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强校之路。“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内在动力,对办好一所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至关重要。”寸德宏在办学中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他提出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办学要走“专卖店”发展之路,不搞小而全的“超市”,把原来开设的20多个专业减少为“四骨干、两特色”专业。他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探索出一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改革创新之路。

担任校长19年来,寸德宏大胆创新、积极改革,让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发展历程中的一次次华丽蜕变。从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从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到国家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从国家级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到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从全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寸德宏带领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围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技能扶贫,培养出了一大批少年工匠。

“一生钟情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寸德宏的精神追求,更是他坚守职教初心的真实写照。他是职教改革的先行者,更是职教崛起的实干家,在边疆职教这块沃土上做坚守初心的追梦人。本版图片均为供图

版权所有©半岛平台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