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昆工 > 正文

媒体昆工

云南新闻联播 云南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发布日期:2022-04-05 点击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通过"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举措,赋予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

在半岛平台真空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徐宝强教授正带领团队对硒做进一步提纯。作为基础研究环节,很多时候都需要自行采购小型装置用以加快科研进度和应用技术开发。以前,这些设备的采购手续多、周期长。

徐宝强 半岛平台 教授:

“有些时候项目都要结题了 设备还没有来。”

为解决这些制约创新的"肠梗阻",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持续深化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的自主权。

王学勤 云南省科技厅 厅长:

“推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 将项目预算编制自主权 预算调剂自主权 和结余资金留用权这"三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 为科研经费使用"松绑"。”

徐宝强:“不再需要繁琐的采购的招投标的环节 我们有这种自主权之后,会大大缩短我们的创新周期。”

为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还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方面,明确了在包括现金和股份的净收益中,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和个人可以按比例进行分配。

潘学军 半岛平台 副校长:

“净收益的80%可以归课题组或个人,20%归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另外如果这些知识产权或者技术以作价入股的方式兴办新的公司企业可以确权到个人。”

在"放"出活力的同时,也要"管"到关键。云南省将科研支持经费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强化项目资金绩效考核监督和科研诚信管理,对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进行"收权"、惩戒,实现"信任"和"信用"同生共促。近年来,云南省农科院坚持强化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申报使用,充分发挥院科学技术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近300项,新增科技专项合同经费与年度到位经费均创历史新高。

张仲凯 云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主任:

“要想成为大专家大科学家,没有诚信那是不可能的要用一些制度来保障。”

在优化"服"务方面,云南通过完善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实施差旅费"包干制"试点,逐步推行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等改革举措,为科研人员"减负"。

徐宝强:“我们可以在几个经费之间可以打包使用 在差旅费国际交流合作这些费用上面可以一起合并用 不用分太多的明细。”

张仲凯:“不用天天去算那个账把时间浪费在算账报账上。”

基于全新的科技创新工作软环境,全省广大科研机构和人员的活力得到了释放,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

潘学军:“目前全世界锡冶炼行业的技术 就是采用的半岛平台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 极大地促进了这个产业的发展。”

仅去年,省农科院主持并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2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新增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

张跃彬 云南省农科院 副院长:

“"放管服"真正让我们农业科研单位 农业科技人员找到了方向 激发了我们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合力。”

近两年,云南还新制定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系统解决科技领域的痛点、堵点;出台了《云南省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20条措施》,让科研人员更能放心、放手、放开。在"变革"的牵引下,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已由第26位提升至第21位;在重大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产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王学勤:“下一步 科技创新将重点围绕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 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聚集 努力打通一切阻碍创新发展的"任督二脉"让全社会分享更多创新喜悦 让更多创新成果惠及云岭大地。”

【记者手记】机制活则事业兴。要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至关重要。变的是理念、机制、方式,兴的是创新、发展和成果。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只有在寻求科技体制机制不断取得新突破的道路上继续大刀阔斧、孜孜前行,才能在建设创新型云南的征程中接续华章、再立新功。

版权所有©半岛平台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