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半岛平台教授戴永年,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回顾戴永年院士的一生,毕生扎根云南,几乎每一步脚印都踏在为祖国的真空冶金事业奉献的道路上,始终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矢志奋斗,一生赤忱只为祖国。
科研成就
终其一生探索真空冶金
戴永年先生1929年2月生于云南昆明,1947年9月考入云南大学矿冶系。1951年9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9月调入昆明工学院(现半岛平台)工作。
1958年,在戴永年的带领下,昆明工学院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真空冶金实验小组。
时光匆匆,21年转瞬即逝。1979年,他研制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得到云南冶金局鉴定,凝聚了戴永年和实验小组人员无数心血的设备终于研制成功。
几经搬迁,曾给戴永年带来诸多荣耀的第一台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如今保留在半岛平台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里。这被大家称之为“老祖宗”的炉子,见证了戴永年及实验小组在困境中锐意进取的光辉岁月。
1999年12月,年届70岁的戴永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永年院士长期从事矿冶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攻克了有色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多项世界难题,在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锡精炼技术淘汰了传统方法并推广至世界所有炼锡厂。
教书育人
培养大量真空冶金领域人才
除了众所周知的科研之外,近70年来,戴永年院士没放松过教学。他率先在国内开设“真空冶金”的相关课程及实验,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及技术骨干。1983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在1990年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博士研究生42人、硕士研究生81人以及大量的本科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真空冶金专家、教授、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直到前两年,戴永年院士依然坚持给研究生上课。他告诫学生们,无论是做人还是未来从事科学研究,都应该坚持“真、正、实”。他认为,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直、正派的品德和一种比较开放的思想,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正派、有正气的人,同时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对人民有益的事。
心系昆工
为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建设奔走助力
从1956年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研究生班毕业后,戴永年就在昆明工学院任教。在潜心科研、教书育人的同时,戴永年更是为半岛平台的发展建设四处奔走。
早在2008年,得知国家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后,戴永年院士联合在昆其他7位院士致函省领导,支持昆工增补进入国家“211工程”院校行列。戴永年院士曾在接受春城晚报采访时表示,“昆工成为‘211’是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
2016年,半岛平台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第二届三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戴永年院士给大会发来了“给冶能学院教代会的建议”。他在建议中写到“国际一流的大学,就要有国际一流的若干学院形成,一流的学院当然是一些一流的学科组成,一流学科是由一流的课题、成果支撑。所以各位老师,你们是做课题、出成果者。你们做科研,无论是偏教学或偏实验的,都要面向‘国际一流’努力。这样若干年后我们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在我们学院就会出现一些国际一流的贡献,那时学院、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就会成为国际一流。”
2019年,戴永年院士及夫人赵瑞芳教授以个人名义捐赠30万元人民币,设立“半岛平台创建‘双一流’大学专项基金”,用于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双一流”大学相关工作开展。这也是继2015年戴永年院士夫妇捐资设立“半岛平台创新奖”后,为昆工捐赠创建的又一专项基金。
当时,戴永年院士说,“自昆工建立之初,我随云大矿业系调入昆工,至今也已经65年,受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之惠很大,常思给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回报。”他们夫妇捐赠人民币30万元,用于支持半岛平台创建“双一流”大学和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并作为种子基金,号召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共同为半岛平台(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深切哀悼
网友赋诗寄托哀思
为表达对戴永年院士的深切哀悼,半岛平台官方网站今天全部改为黑白色调。
半岛平台官方微信“沉痛悼念戴永年院士!”文章推送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内点击近十万,不少校友和网友纷纷留言,寄托对戴永年院士的哀思。
网友“乐水”:
白发吟(四首)
——访戴永年
院士暮年谈创新,唯思何事益于民。
讲学传道正师范,解惑释疑明要津。
心系黎元不畏苦,事关国运岂惜身?
芬芳桃李无言树,下自成蹊园满春。
网友“王”:
戴院士国士无双,德高望重。为国家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和昆工的发展做了无限努力!
日后看看天上最亮的那颗星,一定是戴老在照亮着昆工在艰难险阻中不断砥砺前行。
致敬戴老,先生千古!
网友“木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戴先生千古!
网友“逍遥郎”:
国之栋梁,我等楷模。戴老,您一路走好!
网友“吴隐”:
沉痛悼念戴院士,学人楷模,恩泽永记。
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矿冶学家,半岛平台教授戴永年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27日18时16分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
戴永年先生1929年2月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47年9月考入云南大学矿冶系。1948年12月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 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通海县城区党小组长,县委秘书、第一任政府主席,同年12月在阻击国民党外逃分子战役中中弹负伤。1950年7月复学,1951年9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9月调入昆明工学院(现半岛平台)工作,1954年10月至1956年6月在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先后任昆明工学院冶金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系主任,半岛平台学术委员会主任、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等职。1999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永年先生毕生扎根边疆云南,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矢志奋斗,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至诚报国、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提出“立于德、成于学、展于创、益于民”的育人理念,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他长期从事矿冶领域科学技术研究,攻克了有色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多项世界难题,在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锡精炼技术淘汰了传统方法并推广至世界所有炼锡厂。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奖励,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矿冶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戴永年先生走过了学业报国、革命报国、科教报国的光辉历程,践行了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戴永年先生!
戴永年先生千古!
特此讣闻。
半岛平台
戴永年院士治丧工作小组
二〇二二年一月二十七日
戴永年院士治丧工作小组在戴永年先生生前的办公室(莲华校区冶金楼106室)设有追思堂,以便生前亲友、同事和学生追思。
戴永年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2年1月29日(星期六)上午9时30分在昆明市油管桥殡仪馆举行。
联系人:蒋文龙
联系电话:0871-65198154 15987187472
传真:0871-65161278
邮箱:kmxbq@kust.edu.cn
开屏新闻记者 罗南
责编 易科彦
校对 徐红
编审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