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昆工 > 正文

媒体昆工

春城晚报 2019-11-21 5年发表SCI论文13篇……昆工这名博士生“开挂”了!

发布日期:2019-11-21 点击量:

downLoad-20191120185310.jpg

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第十四届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两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年发表SCI论文13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这些奖项和科研成果,出自半岛平台博士生肖清泰。而作为一名在读博士,肖清泰“开挂”一样的成绩,也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立足云南省产业实际

为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在昆工6年的时间,肖清泰立足云南省产业实际和半岛平台优势学科的支撑,致力于理学、工学等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科技创新,在逐渐了解、熟悉、掌握了冶金过程余热利用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并掌握了多相流动体系混合过程可视化表征与控制技术,自行设计与搭建ORC直接接触式沸腾换热平台,对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减排以及烟气余热高效回收利用等关键能源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科研就像马拉松,奋斗永远在路上。”在肖清泰看来,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这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需要科研工作者持之以恒、永不懈怠的奋斗。“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有色金属已形成独立的原料供给体系,精深加工产品已构成产业链,‘中低温余热利用研究’对于实现冶金过程的节能减排和能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肖清泰的部分科研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领域且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我要扛起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历史责任,为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肖清泰说。

跨学科交叉融合

5年发表SCI论文13篇

SCI作为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之一,是体现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很多国内科研人员来说,由于语言条件的制约,发表SCI论文非常具有挑战性。而肖清泰5年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一区8篇(一区一般是各领域的Top期刊)。

但实际上,肖清泰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并不是冶金工程,因此他研究的课题属于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没有前人现成的经验可遵循,所以研究期间他经历了诸多困难。在研究生二年级时,他进行独立科研工作,并撰写期刊论文。当时,为了尽早取得科研成果,肖清泰每天研读前沿文献、基础理论书籍。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他逐渐了解了冶金热能工程领域的研究思路,2014年,他发表出了第一篇中文期刊论文,找到了实验室数学与工程的新结合点,这篇论文使肖清泰对科研的兴趣越来越大,也坚定了他继续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信心。研二下学期是他科研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他发表了第一篇英文论文,这更让他对从事科研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搞科研就像生活,虽然有各种杂事和困难,但你亦能享受其中。”有人认为科研是一项很枯燥的任务,但肖清泰认为,“一个反复修改的图表,最终完美;一个反复调整的实验,得到满意的结果;一个反复修改的论文,最终被接收。这种成就感,会让人感到充实和满足;能运用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看到自己发表的论文被其他作者引用,这种乐趣和快乐,是科研工作者独有,也是我科研生活中的润滑剂。”

攻读博士期间,肖清泰还在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下,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里奥格兰德河谷分校访学,并多次参加相关会议交流,令他的学术水平和见识进一步提高。

“我觉得冶金热能应用,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既有前沿交叉学科与新技术的发展愿景,也有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肖清泰说,他将继续在中美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新时代下云南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新命题,寻求新的更高理论水平的研究手段,力争取得更加贴近实际生产的研究成果,提高冶金中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率,以缓解能源消耗压力,促进节能减排。

原文链接:https://apptest.ccwb.cn/news/201911/20191120191548N22Z3O.html?from=groupmessage

版权所有©半岛平台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